有节制的生活

dimlau

好像以前我也说过,近十年一天只吃两顿饭。原因除了中午是一个人吃饭犯懒不想做之外,还有就是中午店里向来清闲,吃饱了会犯困。也还有其他原因,听起来或许矫情——中午吃过东西不管怎么漱口,总感觉要等上一个钟头味觉才能完成重新校准,不然,什么花香果香、酸质甜感,一概会有些扭曲。巧的是即便过去生意惨淡时,喝手冲咖啡的客人也总是在午饭后到来。呈给客人之前如果不尝上一口总还是不放心。于是索性就上午开张前吃一顿,晚上等太太下班后一起吃一顿。时间久了也就成了习惯。

不光是吃几顿的问题,这些年的餐食内容和做法也有明显变化——越来越清淡,偏重炖煮焖蒸。把手边的食材按易熟程度先后投入炖锅,只加一点盐,半小时左右即可享用。简单也是原因之一,但除此之外还是想尽可能保持味觉敏锐。几年前因为所在城市臭气熏天发过牢骚。可见「吃清淡食物、呼吸清新空气可以保持感知力」这个观点是一直没变的。

南瓜、洋葱茭白、小白菜加了豆腐和虾仁的蔬菜煲

据说有种叫做「哈佛蔬菜汤」的料理也是相似做法。

前几天有朋友对我说,为了品咖啡而清汤寡水饿肚子,和品味烟酒置生死于度外有什么不一样呢。说实话我一时语塞,倒不是没法回答,只是近年来我越来越感觉分不清别人是想听我的看法还是看我严肃故意逗我——我不觉得喝咖啡有多高尚;重点在于,为了保持味觉敏锐而做的是克制当下的行为,而抽烟喝酒显然算不得克制。如果有理由必须靠烟酒来保持某种状态,比如创作激情、熬夜加班之类,或许另当别论,但单纯抽烟喝酒,我想多少有部分原因是:死亡并未可见而烟酒快感就在眼前。

克制就是好的吗?多大程度上的影响肉体健康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要说开去那真需要些篇幅了。其实多数时候逻辑论证并不能让所有人信服,语言本身就做不到无损传达,何况听者自身的观念也会产生影响。与其是用语言构建起一个「何为好」的框架,我更愿意相信每个人内心其实知道什么是好——那就是良知,或者说审美也可以吧。托尔斯泰觉得我们可以说人类的全部生活仅由这两种活动组成:一,使自己的活动与良知相协调,或者二,向自己隐藏良知的迹象,以便能够继续像以前一样生活。「虽然我知道不好,但是没办法/要吃饭/别人都……」这些显然都是向自己隐藏良知的迹象。而这些行为一旦开始,就只会让良知越来越黯淡模糊。有节制的生活习惯,是看清心底良知的必要条件;保持住不去违背良知,才能让它始终清晰可见。

延伸阅读

本站架设在 RamNode VPS

Grav -> Hu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