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分、差评、避雷

dimlau

多年前,我和朋友一起带着孩子去迪士尼玩。当时,两个小姑娘第一次见面,但是没用几分钟就聊到了一起,似乎小孩子的共同话题是自然而然的。之后,两个小姑娘慢慢长成了大姑娘,多年间其实也提过几次再一起出去玩,但是总被各种原因耽搁。如今,两人都已经上大学了。一个喜欢玩玩游戏看看动漫,一个喜欢自己逛商场旅游看音乐节……

是什么时间节点,什么事件,什么缘由,让人与人变得不同呢?其实我时常思考这个问题,但始终没有得出过什么像样的结论。不过能确定的是,玩游戏有玩游戏的可爱,逛商场有逛商场的可爱。一个一个具体的人,都值得好好去爱。

不扯远了,国庆长假这几天,因为客流量明显增加,我的咖啡馆可都被顾客抱怨好几次了。有人说:这什么咖啡店啊这么多规矩,说话都不让大声说;有人说:咖啡挺不错,但是旁边客人说话声音太大了——为此打了个 2 星评价。我说这些倒不是要分个谁多谁错,诸位好友也不必为我鸣不平。事实上,网络评价并不会牵扯我太多情绪,我本身就很少去看,多半是朋友转发给我,如果说看了毫无波澜,也不够诚实,毕竟全身心投入,不被认可也是会感觉失落。不过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客人的感受是真实的。天生大嗓门的朋友到了这家店,聊个天还要被提醒,心情可想而知;想寻个清净所在的朋友呢,旁边始终有声响,也难免急躁。抱怨就抱怨几句吧。

就像两个小姑娘长成了完全不同的大人,到同一家店里喝咖啡的人,心性完全不一样又有什么难以理解呢。所以同一件事,我的店收到两种评价,事儿不奇,我也不怪。哦,如果要怪,我是觉得,目前的打分机制太差劲了,主事的平台,显然没有把与人为善的理念融入设计当中。说到这个,隐约想起导致道长的《八分半》下架的那期节目里,道长提到蔡澜先生不愿意给餐厅差评。虽记不清具体内容,但于我心有戚戚焉。我是经营者,但大部分时间也是消费者,砸别人饭碗的事,我自己是真的——和蔡澜先生一样——也不愿去做的。遇到值得称赞的店家,就给个好评,遇到不那么出众甚至有些令人失望的店,就什么都不说得了。肯定有朋友要说了,岂不让那些不良商家高兴?嗐,在吃喝这件事上,哪有傻子呢?就算只给好吃好喝的店家点赞,时间久了,优劣也自然而然会显现。

话说回来,5 分制真的适合大众消费者吗?3 分和 4 分之间的差别到底是什么?怎么保证所有打分者的依据都统一?前段时间我尝试给一批啤酒打分,也不是没喝过更好的酒,但是单独给当下喝的一瓶酒打分时,除非出奇的好喝或难喝,否则很容易就都徘徊在总得分的 85% ,而且我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当时的感受也都忘记个大半。我当时也是受到目前流行的打分机制影响,事实上我需要的只是「这瓶酒值不值得回购」这个印象评价而已。用非必选的「赞」和「超赞」两个选项,已经足够了啊。

延伸阅读

本站架设在 RamNode VPS

Grav -> Hu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