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星巴克

dimlau

多年来我一直说,作为从业者,对星巴克的态度多半是感谢。2009 年我的咖啡馆开张之后的许多年里,顾客都寥寥无几,把泡咖啡馆描绘得多么贴近生活,都没什么收效。倒不是说独立小店长着一张不可信的脸,而是声量太小,认同这个观点的人未必听得到,听到的人里又有不少人不认同——咖啡馆是相亲的地方;咖啡馆应该有单间;咖啡馆可以抽烟打牌……许多人始终这么认为。

星巴克开到我们这个小城市的时候,有朋友替我担心竞争压力,我反过来安慰——在我没为此事感觉疲倦之前——独立咖啡馆和星巴克不在同一片海域,它像是一艘大游轮,会让人们知道可以出海,但是喜欢坐游轮和喜欢摩托艇、潜水艇、小舢板、古董船……并不冲突。果不其然,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咖啡馆在我们这个城市渐渐多起来,我的店,因为「历史悠久」,经营状况如我所料是有好转的。而且客人们已经大致上了解,咖啡馆里可以只是坐着喝杯咖啡聊聊天,消磨一段时间,放松一下身心。

在我的观念里,事物的发展会衍生出许多相应的习俗和趣味,我不喜欢所谓弯道超车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会丢掉这些习俗和趣味。妳要问我细致的因果链条,我没法说出。但是要说「因为一切发展太快了,所以才会有,带着A家的东西去B家吃,惹得B家不高兴的事出现」,我猜还是会有很多人同意吧?毕竟,就算不知道事情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如果慢下来,一定会出现让各方都相对满意的方案出现,大家都慢慢接受,这就是约定俗成。

这世界没有如果,现在的情况就是,一切都那么快。上一秒,咖啡馆还是所谓小资场所;下一秒咖啡馆随处可见。一方面,人们还抱有一种预期,自己进了门就该被当作上帝或者潜在的上帝,不容置疑;另一方面,现实是咖啡馆已经和早点摊理发店没什么区别。不会有人觉得早点摊主或者理发店主要求已经落座的客人赶快做决定有什么不对,但是咖啡馆似乎就不行。如果问我的处理方式,坦白说,我把自认为理应如此的规矩——归根到底就是不要影响到其他客人——写在了大门上、菜单上、小票上,但是具体到某个客人时,我基本什么都不说。原因还是那样,作为独立小店——即便是全市最古老的咖啡馆,影响力是很小的,客人们听到的是「这家店的要求」而不是理应如此。这个时候,星巴克作为在中国有几千家门店的连锁品牌,它的做法不见得最妥当,但是无疑是成功地提醒到了我们,因为跑得太快而忽略了一些必要的思考。

延伸阅读

本站架设在 RamNode VPS

Grav -> Hu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