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慢虚实

dimlau
题图

似乎我们已经来到了 5G 时代的门前。但是现在关于 5G 的想象,还是大多局限于速度上。

说到速度,肯定有很多人主张永远不嫌快。不过我所在意的并不是会有多快——时代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是必然的——而是,技术迭代带来的其他问题,比如,还能不能慢下来?

网线时代,离开电脑,就很自然地切换回现实世界。我们默认网络是「虚」,线下是「实」。即便从网络上看到某个新消息,也希望在现实世界里找到印证才能踏实相信。

移动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互联变得更方便和持续(所以当有人在微信里问你「在吗」你会觉得很怪)。同时也逐渐消解了虚和实的边界,因为人们几乎时时刻刻活在和网络相关联的状态中,听的看的讨论的都是网络上正在进行的话题。即便这个话题在现实世界,不,或许应该修改一下措辞,在实体世界的当下并没有发生,仿佛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在即将到来的未来,科技又会把我们带去哪里?除了速度快,不要忽略掉覆盖广这一点:你和网络的连接先是通过电脑,然后有了手机,未来(已有雏形)你的汽车自行车,手表、衣服鞋子,甚至书籍,全都是可以接入网络的。那个时候,网络和实体世界还存在界限吗?怎样才能做到类似于以前的那种「下线」,或者「放下手机」呢?


无意是古非今,也不想回到过去。只不过在任何一个当下,或许都有一个更好的状态值得去探索和实践。

实体世界和网络世界的界限有或者无,理论上,可能,并不存在好坏之分。但是在现阶段看来,界限模糊实实在在带来了很多坏处。包括但不仅限于:有太多人把网络上只言片语的「消息」当做「事实」;进而有太多人把「获取足够多的网络关注」等同于「成功」。

当然包含着我个人的偏见,但是我很难不去把「求快」和「务虚」关联起来。

比如这个词:十万加,意指媒体(或个人)发布的文章,迅速获得超过十万的阅读量。又是一个以快为美的例子。然而如果你也读过几篇十万加的文章并且稍做过总结,就会发现一个简单的小规律——这类文章大多旨在激发读者短暂的情绪,而非可以产生长远影响的思考。

在短暂的震惊、愤怒、热血过后,那类文章什么也不会留下,你很难记起上一次看过的十万加文章到底带来什么启示,或者哪怕有什么值得稍作回味的句子?正如很难想象《不安之书》那样的作品,如果首发在今天的网络上,也能快速收获十万加的阅读。

再比如我所在的咖啡行业,这两年有一个颇受关注的企业:瑞幸咖啡。快速扩增门店数量,快速完成上市。但是本应作为其立足之根本的咖啡,却一直被业内人士以及消费者认为品质低劣或者至少是差强人意。

同时也有很多这种声音:不占领市场,咖啡做得再好有什么用;在更长远的目标面前(或者在扩张的路上),暂时牺牲一点品质在所难免;君不见那些守着咖啡的店死了一批又一批,可人家瑞幸不但没倒,还上市了。

但是在我看来,从来就不是瑞幸会不会倒或者什么时候倒的问题,而且无论如何,它的(以及这些说法的)价值观都不值得欣赏。

请思考事物的本质。

一家咖啡企业,本质上就不应该存在其他目标排在咖啡品质前面,更别提要以牺牲咖啡品质为前提。


虽然这些「坏现象」在慢速时代的确更少出现,但是不不不,我要重申,并不是沉溺于过去,并不是拒绝科技带来的便捷,并不是一概否定快速高效的价值。

只不过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是确保在现在、未来,依然有方法慢下来。

不要信那些「七天学会 xxx」,信那些用七个周向你介绍一件事情的趣味并鼓励你亲自投入七年去探索的内容;别追随热门话题或潮流趋势去消费那些你不需要的东西,而应关注自己的生活并从需求出发寻找可以改善生活质量的工具;不要沉迷于简单方便地「监视」他人的朋友圈里又发生了什么令人羡慕的事,要花光所有时间让自己真正感受活着。

说到底,慢下来还是只能靠把握自己的心。

目前我把所有网络设备的推送通知全都关掉了,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想要什么,然后主动去获取。接下来我要思考一下,几年后,如果我只能买得到会说话的杯子,当它告诉我全国 95% 的用户都在喝某种饮料,我该怎样坚定地让它闭嘴。

延伸阅读

本站架设在 RamNode VPS

Grav -> Hu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