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后天》

dimlau

即便不看这本书,我猜当今大部分人也会达成共识:「先天」和「后天」是一种互动、相辅相成的关系。

事实上,先天决定了后天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基因赋予了人类根据环境因素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同时先天又通过后天来生效,遗传特性没有环境的激发可能永远也不会展现出来。

这本书几乎全部篇幅就是在反复论证这个观点。所以如果你对这个观点早已深信不疑,即便不读好像也不会损失什么,毕竟读起来也并不那么顺畅。但是书里提到的众多有意思的实验现象以及观点,还是挺让人深思、浮想联翩的。

《先天后天》

去京东购买

比如说实验证明草原田鼠的一夫一妻制关系,可以通过修改激素水平和相应的大脑受体来调整。虽然没法把结论照搬到人类身上,但是人类的爱情说到底也是特定情境促使特定激素刺激特定受体的产物。想想真有点悲伤。不过,即便明知如此,当这一套机制开始运转,谁又能与之抗争呢?而且乐观来看,每个人会产生应激反应的所谓特定情境是不同的,反应剧烈程度和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大可不必把自己也一下子贬低成开关控制的行走机器。

是先天还是后天在「人之所以为人」的形成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历史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观点占主流地位。某个时代大行其道的学说可能在另一个时代黯然失色,而换一个时代再一次卷土重来轰轰烈烈。不过作者在书中多次提醒,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如果太过迷信于单一因素的影响力,都会陷入「乌托邦」的误区:完全靠筛选基因或者完全靠后天有选择培养来筑建「完美世界」。

然而人类的精妙正体现于此,只有在足够复杂的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下才能运转。(所以历史上任何建立「乌托邦」的尝试全都以失败告终。)

那么到底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关键差异在什么地方,我想并没有确切地一招制胜的决定性差异,而是在很多细枝末节之处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最终才累积成了人类的独特。正如书中所说「差异在于程度,而非类型」。

另外,读完这本书我去知乎提了个问题:「人工智能可以读透自己的底层程序代码吗?」

我想这个问题和人类研究自身 DNA 多少有点相似之处。人类几万个基因编码万一就类似于编写人工智能时构建的几万个「类」或者「结构体」呢?而环境影响则是类似于机器学习,是后天因素对事先构建好的类和结构的扩展:

if
... //比如 从小忍饥挨饿
then
... //比如 长得消瘦矮小

只不过,很显然编写人类 DNA 的语言要比计算机语言先进的多,肯定不会如上面的代码那样,写这么多简陋还不优雅的if then。所以现在人类在做自己的「反编译」的时候也是举步维艰。

正如对人工智能的一个期望是「强人工智能」:一个程序解决所有问题,而不是只能下下棋。由此胡思乱想一番:人类或许就是被放逐在地球 🌍 这个容器里不断自我完善和进化的「神」工智能。也是被期待有朝一日能以「超神」的质量和效率,解决任何问题吧。

延伸阅读

本站架设在 RamNode VPS

Grav -> Hu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