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阅读的纸质书比较少,大多数时候是选择更方便快捷的电子书。
所谓方便,相对纸质书的体积来说,不管是手机还是 kindle,都会更小巧,方便携带;所谓快捷,就是不用等,不用去逛书店,也不用等待网购时的邮寄时间,甚至不用等看完一本书回家换另一本的时间,只要设备里准备多几部电子书就可以了——虽然 90% 以上的人应该在读书方面都没有迫切到这种程度。
电子书和纸质书之间还有一些差异比较有趣。
首先在阅读进度方面。
纸质书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剩余厚度,获得一个「还有多久可以读完」的主观感觉,而电子书可以通过百分比来达到相同目的。至于哪个更好,就见仁见智了。
然后在页码标记方面。
纸质书因为一旦印制完成,每一页的内容就固定了,所以页码也是很明确且固定的。这方面,电子书就复杂了不少,因为用来阅读电子书的硬件设备大小不一,屏幕分辨率、字体设置、行距、页边距……全都是可以自定义设置的。在一个设备上、按照某一种设置,显示在第一页的内容,在另一种设备上、另一种设置条件下,可能就被排到第二页去了。所以在电子书上会见到其他的标记方式。
这就要说到我们读书时页码标记的作用了。页码标记除了显示进度以外,更重要在于标记阅读进行到的位置。所以在 kindle 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叫做「位置」的数字标识,用来标记你当下的阅读,具体进行到了这本电子书的什么地方,方便下次阅读时重新回到这个特定的内容区块,或者是把这个位置的内容分享给其他人。
据说在 kindle 上,128 个字节的数据为一个「位置」。这是什么概念呢?中文书籍,算上标点符号,128 个字节大概也就包含五十来个文字。
之所以一个「位置」包含的内容如此少,是为了尽可能地做到一个「位置号」准确地对应着一个可以一眼就概览全文的内容区块:比如字号设置到最小,一屏可以显示两个位置,利用电子书的跳转页面功能输入位置号一下就可以到达这一个特定的页面;字号设置到最大,一个位置也不会跨越多屏。跳转到这个特定区块之后并不会浪费时间来回翻页。而纸质书的页码,一个页码内包含的内容太多,在电子书上跳转到某个「页码」后可能还需要进行三四次翻页才能定位的想找到内容,就很不方便查找。
但是另一方面,如上图所示,纸质书第 7 页1的内容,所对应的位置号已经到了 #92
。我们平时读一本书时,记住「那本书我上次读到了第 72 页」相比「上次读到了位置 #927
」可就简单的多了。在电子书上,「精确定位」和「方便记忆」,这简直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还有图文混排的问题。
在纸质书上,根据固定纸张大小,可以设计特定的图文排版,比如文字包围着图片排列、比如一张图片横跨两页……等等。但是到了电子书上,因为无法确定阅读视窗的大小,让这种排版变得不可行了。比如我随手拍了一张《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内页,很难想象在手机上单纯靠排版的方式来清晰展示不同画幅的图片。
但是,不同载体之间其实当然是各有所长的。比如脚注,在纸质书上一般是在文章的相应位置添加角标,然后统一在页面底部或者章节末尾显示,查看起来需要来回翻,甚方不便。在电子书里,脚注可以做成按钮形式,点击出现悬浮层显示注解内容,这就比在纸质书上舒服很多:
当然,这需要电子书的阅读程序支持,以及电子书内容编辑的时候进行相应设置。图片的展示也可以在电子书的编辑排版阶段单独采用特定格式,来实现正常的单页完全显示,在点击的时候放大到清晰尺寸,甚至局部放大来细致查看。就连页码的标记,如果到了电子书的普及率比纸质书更有优势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每一段落甚至每一个句子都有单独的位置短链接,以便标记和分享。
朋友之前送给我一本纸质书《忒斯特之船》,因为书很厚而且夹满了「线索材料」所以我一直还没开始认真读。突然想到这种形式的书籍,若使用电子书来出版,会是什么形式呢?
然后我去亚马逊搜索这本书,结果发现的确有电子书 for Kindle 版。我专门去找来在 kindle 上试读了几段,可以说,体验式完全不同的。电子书里,笔迹内容都是在正文里的特定位置插入了链接,点击可以展示注释文字,而线索资料则是用附件的形式展示出来。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上图中纸质书页空白处的字,有时候并非准确地针对哪句话来发表看法,而且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有笔记颜色的区别。这在电子书上都(暂时)没法完美表现出来。
当然,这么对比其实并不公平,因为《忒修斯之船》本来也不算是「正常」的纸质出版形式。它只是展示了纸质出版物可以延展出来的一种可能性。那么在电子书上会产生什么样的交互形式?在目前的 kindle 上或许还没什么希望,但是在平板电脑或者未来更强大的电子书阅读设备上,我想,交互方式比纸质书有更多想象空间,可以衍生出的出版形式或许更令人激动吧!?
总之,相信未来人们的阅读习惯一定会和纸质书年代大有不同吧!
-
在一部分电子书的格式里包含了所对应的纸质书的页码信息,只有包含了页码信息的电子书,才会如截图中那样显示页码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