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另一种可能

dimlau

因为阅读习惯原因——同时读好几本,很随性地停停读读——这两天一下子完成了三本书的阅读:罗新《有所不为的反叛者》、特德·姜《呼吸》、许知远《青年变革者》。

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许知远的书,但是不得不说我感觉《青年变革者》可读性较低。虽然它被打上了「传记」的标签,但是更像是史料文献的摘抄本。只不过在摘抄的零碎片段之间,补上了一些情节让故事勉强完整。这样平铺出来的群像志,既没立起梁启超的形象,也看不清那段历史的波澜层次。如果真的要读一读那段历史,不如直接去读这本书对大量摘抄段落的注释所提到的那些文献吧——感谢许知远的给出的书单。

为什么一本传记,会读起来了无生趣呢?我想,罗新老师《有所不为的反叛者》一书的副标题所揭示的历史学家的三项美德就给出了答案:批判、怀疑与想象力。许知远先生,缺乏赋予历史人物以血肉灵魂的想象力。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同样也是第一次——第一次读史学理论性文字——《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是罗新老师的一本学术随笔,收录了一些问题的反思和讨论。我虽不从事史学研究工作,但是依然从这些反思和讨论中深受启发。比如我第一次去思考「过去」和「历史」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的历史课本是不是一种民族主义史学的材料;以及,历史与想象的纠结所具有的意义。

或许很少有人能因为一本学术随笔而真正开始从事史学研究,但是这本书文笔流畅,完全可以作为重新认识历史这门学科的启蒙书。

另外,在 2020 年初这个时间节点来看,《有所不为的反叛者》也对当下一些问题给出了相应解答或者说指引。比如疫情中出现的有关「民族主义」的一些事件该如何解读,我不敢妄自评说,但是如果大家有兴趣读一下这本书的相关章节,或许会对这些事件有不同角度的思考;又比如,最近社交平台中热议的外国人永久居住条例,议论声音除了民族主义这个角度之外,显然还涉及了种族观念。然而我们的种族观念多么落后甚至荒缪,大概一直以来都是被忽视的问题。《有所不为的反叛者》中收录有一篇名为《世上本无黄种人》的文章,提到许多(对外行人来说)新颖、有趣的资料,比如中国人怎么从过去西方世界的人种划分中由白人变成了黄种人,而西方世界对印度人则完成了相反的认识转变……或许这能帮助我们破除人种分类这个伪科学的思想束缚。

呼吸

很多科幻作品都会透着哲学思考的意味,对我来说特德·姜的作品尤甚,经常会有一种被放进思维的斗兽场、只能按照作者给定的已知条件去被迫思考的……「快感」。这就是思想实验式小说的魅力吧。

呼吸》也是这样的一本科幻作品集,收录了一些短篇。除了《达西的新型自动机器保姆》和《大寂静》略有些沉闷之外,其他篇章都很精彩。有其喜欢《呼吸》《双面真相》《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我想再次重申,其他篇章也十分精彩!

和这本小说集同名的短篇《呼吸》,向我们介绍了一种与人类不同的、独特的、巧妙的生命形式,然而透过不同,揭示的却是生命,乃至宇宙,共通的法则。我们很难不去思考:人类将会走向哪里,人类的未来会是怎样……

《双面真相》是让我想把本文提到的三本书放在一起介绍的原因。文字让一切有案可查,数字记忆让过去不再模糊。我们已经认可文字比口口相传更确切、更可靠,它让人们更重视客观事实;但是当这种演化的领域转到记忆层面,我们也可以达成共识去认可数字记忆比大脑记忆更好吗?如何去处置遗忘带来的积极意义?比如遗忘才能更好地原谅、对记忆的主观改造使得记忆更有温度……就像《有所不为的反叛者》中提到,「过去」被解释和书写之后才变成了「历史」。我们当然追求真相,但是或许更重要的是,怎样去解读真相。

《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让我想起一部美剧:《相对宇宙》。两者同样都是虚构了一个装置,可以借其完成平行世界间的通讯。《相对宇宙》的片头中就有画面显示这样一句话:Can a single choice determine who you become? 我想《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也讨论的是相似问题。为什么有些事情无论你(在各个平行宇宙分支中)怎样选择,结果似乎都没有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在「善」和「恶」之间选择善呢?我觉得,因为每一个小的抉择不断积累才铸就了我们所生活的现在,以及当下这个我们自身。所以只是一个抉择的改变,很可能不能动摇由千万个抉择铸就的结果。但是一个「恶人」如果没有从一次「善」的选择开始改变,她的未来就只能是之前所有恶行所铸就的恶果,而只有从一次善举开始,才有了未来无数次善举、最终改变未来的可能性。我想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听起来不公平的话的道理吧?

返回《2020 年阅读计划》目录

延伸阅读

本站架设在 RamNode VPS

Grav -> Hu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