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大就懂事了」说起

dimlau
题图

我那刚及豆蔻之年的女儿,出落地极其善良、可爱、安静。但她四、五岁时淘气到令人抓狂的模样仿佛还历历在目。

淘气其实没什么,毕竟无拘无束才是小孩子的天性。不过在成长中也必须要去弄懂一些道理,而这个过程往往不是那么轻松。

比如我们父女俩经常因为电视可以看多久、音量可以开多大、电视可以离多近而僵持。这种时候她总是会寻求奶奶的帮助;而奶奶也总是袒护着她、依着她,并且总会抛出一句「长大了就懂事了」,来让我放弃给孩子立规矩。潜台词就是孩子这么小,不懂事,你就算说得对,她也不理解,不如就先不要管了,长大之后一切就都好了。

我发现对待最近爆发的新冠病毒(SARS-CoV-2)疫情中的一些事情,很多人心里也有着类似的逻辑。

社会制度

从疫情开始贯穿至今,暴露出社会制度不完善、不合理造成的许多问题。

比如,包括李文亮医生在内的 8 位「吹哨人1」向外界披露疫情时,如果不是被当成「造谣者」训诫处理,而是引起广泛重视、深入调研并且及时制定应对措施,疫情还会迅速蔓延到全国范围,造成人心惶惶吗?应对疫情,一派混乱,封城、封村、封小区这样的措施经过论证了吗,还是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这些举措的配套政策到底是限制了病毒传播还是人为制造了不必要的病毒传播场景?小区物业到底是为业主服务还是管理业主,它为谁效命?高校宿舍被征用作为病房,对学生的个人物品为什么可以如此「理所当然」地丢弃处置?

很多人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假如她们真的有认真思考并参与讨论的话——会说:很多社会问题不是我们这代人可以解决的。

是不是很熟悉的逻辑?——「不如先不要管了,长大之后一切就都好了」

文化问题

疫情当中各地区一边张贴口号「武汉加油」一边却又都表现出对武汉人、湖北人的排斥甚至敌意;即便对生活中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也不乏举报、封门的行为。这实在和我国源远流长邻里守望的乡土文化传统大相迳庭。

难道除此之外没有更合乎情理、更行之有效的做法?这是一句「特殊时期」就能轻松带过的吗?

在各地区向武汉捐赠物资的时候,来自日本社会各界的捐赠多次博得大众关注。因为和这些捐赠物资一起送到的有日本友人贴切温馨的诗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与之相对的是国内媒体、个人,常见的鼓励和寄语只有「武汉加油」。

当然,来自日本的这些赠语,其实并非都是出自日本友人之手,多为在日华人参与选取。而我们国内的「武汉加油」的口号也的确简单易懂朗朗上口。

但是这些并非重点。在我看来,捐赠物品时也想着要去选几句恰当得体的诗句,这种想法本身、这种处事哲学,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和称颂的,不是吗?

然而放眼网络讨论区,许多人搬出「白话在消除文盲的过程里功不可没;诗词歌赋在过去都是达官贵人的消遣」等等说辞。最终还是得出一样的结论:「不如先不要管了,长大之后一切就都好了」。

但是种种这些现状,真的只能如此吗?

小孩子如果不从小就保护视力、听力、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等不到「长大就懂事」的那天,就已经永久损坏了自己的身体和意志;而且,长大的过程是一天接一天地慢慢完成的,如果每一个「头一天」都没有转机,怎么可能有哪一个「下一天」会一下子改观呢?

社会制度,文化氛围也是这样。我们一代人又一代人,经年累月地走出了当下的状态;改变当然也不会一蹴而就。它也绝不是可以等下一代人再去做的事情,因为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依然在走上一代人的老路,并且认为这就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又怎么可能要求下一代人停止这样继续下去?

改变只能是从我们的当下开始着手,我觉得女儿看电视时的习惯不好时,我不需要变成我女儿2 ,我只要跟她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看电视离得太近会让眼睛疲劳,早早患上近视;音量太大会使听力受损……

所以爱你的国家,只管去质疑、去督促吧。也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个「更好的未来」切切实实地进入计划中。


  1. 参考维基百科李文亮条目 ↩︎

  2. 有一些网民将曾经的正能量话语「你怎样国家便怎样」广转,认为个人需要先于领导者、政府做出自我反省与改变,这段存在一定逻辑问题的话语受到了不少网民的批评。微博用户 @熊智violinist 发布了一篇短文,将此话术称为「政治PUA」,引起大量转发和热议,人们纷纷以造句的形式加以反讽,例如:如果你觉得冰箱不好,你就变成压缩机。 ↩︎

延伸阅读

本站架设在 RamNode VPS

Grav -> Hu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