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

dimlau

前段时间 Facebook 宣布公司改名为 Meta 并且提出了该公司的元宇宙概念。大家纷纷讨论元宇宙是什么、会是什么,以及能带来哪些机遇等等。

Meta 宣传片里描绘的场景,更侧重于虚拟现实1,让人戴上 VR 眼镜沉浸在「元宇宙」当中。直说好了,我对 VR 没有多少深入其中的欲望——就算全人类都去了元宇宙,我会留下来打扫地球。VR 版的元宇宙会独占使用者的所有注意力,或许它并不在意屏蔽掉了现实世界,重点是同时也屏蔽掉了它在现实世界的商业竞争对手……这不就是我们熟悉的防火墙吗?

大概只有一种情况我愿意遮挡住看现实世界的眼睛,沉浸到另一个场景去,那就是闭眼幻想和做梦。闭眼之后我只看自己想看的内容,严谨一点说,或许并非随心所欲,但至少是自己生产的内容。自己生产的内容短期看是有限的,但是正因为有限,我可以确定自己会再睁开眼去看无限的现实世界,然后创造无限;VR 世界可能恰好相反,它一时间让人感觉无限宽广和神奇,比如说妳可以走在古罗马的街头,也可以在土星环上漫步,但是长期沉浸其中的人们还会对什么有所神往吗?当每个人都是元宇宙里的虚拟形象,人们还会因为亲友离世而伤心吗2——曾和妳朝夕相处的那个形象,继续出现甚至在人工智能的驱动下继续活跃,并非不可能。

相比起来或许 AR 增强现实稍微好些,至少它能让妳依然关注着现实世界。不过我忘记之前是不是在哪说过类似内容了:我猜测 AR 增强现实技术近未来的一个广泛应用场景可能是让你走在大街上到处看到漂浮的广告,或者是其他「付费玩家」的高级装备秀……赛博朋克电影场景大概就靠 AR 眼镜搬进现实。

「元宇宙可以用来工作啊,不见得会沉迷其中啊」,当然当然,说到实用,我又想起一部科幻小说叫《海伯利安》。《海伯利安》里设想出一套用于军事训练的虚拟现实,军人们通过这个系统训练自己作战能力,作战地点可以是黄沙漫漫的荒漠也可以是到处是隐秘沼泽的雨林——的确很有效率,但小说里的另一个设定对我来说更觉震撼:妳可以在火星居所的卧室里推开窗,窗外是海伯利安星球的日落景象,而卧室之外,另一个星球的正午的阳光照亮了客厅。这些跨越星系的空间之门,显然需要有人花费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航行到目的地去安放第二扇,才能配对使用。等她从自己安放好的空间之门瞬间传送到出发点,可能她的孩子已经比她自己还要年老……小说专门为此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作「时间债」。

虚拟现实或许能给人非凡体验,但是我更愿意提醒警惕那种毫无成本就享用一切、掌控一切的快感错觉;现实是一切「神迹」背后都有各自的债。

《娱乐至死》的前言里这样写: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认为「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现实比他们设想的更复杂,可以说交织了两种预言,尤其是我们生活在中国更深有体会。

毫无章法的一篇胡言乱语,我其实很愿意「拥抱科技」,但是那些让人轻松舒适的、让人获得超出实际的参与和掌控感的、让人甚至不愿睁眼去看现实的东西,都让我充满顾虑。那么如果哪天不必再回到现实了呢?嗯……等下,如果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虚拟现实——既然我现在身处其中——我写在开头的话,可能已经食言了。


  1. 重新看了官网,其实「元宇宙」并不限于 VR,它的重点是一个虚拟的平行宇宙而不是用何种形式。本文很多内容可能是我误读了。 ↩︎

  2. 科幻美剧《上载新生》桥段。 ↩︎

延伸阅读

本站架设在 RamNode VPS

Grav -> Hu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