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几块钱包邮的一个地漏实在算不上什么复杂结构,但是用了一段时间感觉它比之前买的挺贵的金属地漏更好用一些,所以洗澡的时候就在想着要把它介绍给别人,同时脑子里就开始琢磨该怎么介绍才能说清楚它是的确极其简单却好用。
其实这时候附上一张照片是更方便的办法,「一图胜千言」嘛,至于怎么个有效好用法,观者或许一看便知。不光是图片,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完善,我们现在还可以用视频来更直观地展示复杂结构。顺便就推荐一个视频创作者吧,在 Bilibili 搜索「方猫 boom」应该很容易找到,他的视频内容大多是一些日常物品的拆解,用三维建模加动画的形式介绍这些物件的工作原理,看起来十分易懂。
但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十分担忧自己的语言能力退化。如果没法用语言文字来把一样事物描述个八九不离十,而是非要拿出实物或照片来才能让别人明白——即便从结果上来说同样成功甚至更高效——于我自己而言,还是会感觉很挫败。当然,倒也不是不分场合;非要在别人急着了解时兀自慢悠悠斟酌字句就太教条了,手头有照片大可以拿出来参考。锻炼要放在私底下,毕竟优化表述也是为了更好地交流;而又不只是为交流服务,表述方式很大程度上也反应着一个人的思维逻辑。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那个经典的「学话」就是例子:
小红道:「平姐姐说:『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我们二爷没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寻几丸延年神验万金丹;若有了,奶奶打发人来,只管送在我们奶奶这里。明儿有人去,就顺路给那边舅奶奶带了去。』」
小红还未说完,李氏笑道:「嗳哟!这话我就不懂了,什么『奶奶』『爷爷』的一大堆。」
李氏不懂,可王熙凤却知道「怨不得你不懂,这是四五门子的话呢」,也正因此认可了小红是个条理清晰的可用之人,遂把她收归旗下。
我的担心并不只是我一人的担心,《娱乐至死》中表达了类似的忧虑。书里提到在亚伯拉罕·林肯生活的时代,林肯和斯蒂芬·道格拉斯曾多次在演说台上交锋、唇枪舌剑,经常是一方先发言几个小时另一方再反驳几小时,而且双方措辞虽然简练但逻辑严谨环环相扣,比如林肯在某次辩论的这段开场白:
你们很容易意识到,我不能,在半个小时之内,涵盖一个像道格拉斯法官这样的能人在一个半小时里讲到的所有方面;所以,如果有什么是他已经提到的,你们也想听听我的看法,而我却未作任何评论,我希望你们能够明白,要我充分评论他的所有观点是不可能的。
很难想象整日和图片、视频打交道的现代人能津津有味地听这种演说,怕是用不了五分钟就要一头雾水地哈欠连连了吧;但在那个年代,人们在逛街途中随时坐下来听上半天街头演说却是很平常的事。我想,大概也很难否认这里面有语言表述能力、理解能力退化的因素存在。
回到地漏吧,其实说不定只是我孤陋寡闻,市面上或许有更好用的,但既然开了头还是介绍一下好了。家里装修时预装的是一种金属地漏,看似设计巧妙实际用起来并不那么有效,很容易被污垢堵住,清理起来不但麻烦而且有些恶心。前段时间买的这个价格便宜的塑料地漏,拿在手上感觉像是个廉价玩具但这段时间却一直表现良好。
想象一个从上至下平缓收窄的空心圆柱体,它的上底面敞开、下底面封住,内径两三厘米、高约十厘米。既然有底,水怎么通过它流进下水道呢?想象在这个空心圆柱体的中部,绕水平方向一周,均匀地镂空出六个一厘米见方的孔。这样,当水流进地漏,大部分就会从这些镂空的方孔处流入下水道,而有很少一部分积留在圆柱的底部。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隔绝下水道里的异味?很容易想到的方案是保证地漏内部始终有积水作为分隔下水道内外空间的屏障。但是现在地漏底部的积水并不能起到这个作用。我们再想象着制造出一截大约三厘米长的塑料管道,这截管道一头粗一头细,把它细头朝下,从地漏顶部开口处插入,管道粗的那一头会在地漏的镂空方孔上方一厘米处紧紧卡住,此时管道细的那头恰好没入地漏底部的积水当中。这样,水流进地漏,通过这截管道把底部积水水位抬高,直至从镂空的方孔溢出,流入下水道;而下水道中的异味要想进入室内,唯一的入口却始终在积水下面一厘米处,它的路径就这样被阻断了。
安装地漏时,将配套的环形软塑料垫铺平,外沿紧塞住下水道口;圆柱形地漏主体穿过环形垫中心开孔,直至顶部外翻的边沿在环形垫的内沿卡紧;再盖上密布小孔的塑料盖,恰好可以与周围地面齐平。隔绝异味、防止大体积物体流入下水道造成堵塞……地漏该有的功能它就都实现了。
最后我也模仿「方猫 boom」常用的台词来个总结:每一项发明的背后都是发明者的奇思妙想和缜密逻辑,下面就是这个小巧实用的地漏的实物照片,您大概可以比我描述得更简洁些,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