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底去了一趟北京,一转眼,这篇早有计划的游记也已经延迟跨月了!我这效率实在是…没人施压就完全动弹不起来。出于理直气壮正义的懒惰,这篇文章可能字数不够会拿照片凑一凑。
这趟行程的起因是去参加一个咖啡相关的线下交流活动,应邀做关于黑咖啡的知识分享(参见自恋题图)。除此之外,作为「不喝咖啡会死星人」,当然我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逛咖啡馆咯。
一下火车,就直接转地铁奔去第一家咖啡馆。其实也没有专门做详细的行程规划,无非就是搜集了几家比较常听到名字的店,在地图上一找,规划好路线,尽量少走折返往复的路就是了。
先去的是前门附近的一家店(逛的这几家店名我都不说了,经常探店的人大概也都认得出):
空间蛮大的,因为在火车上时就接到电话催稿,所以在这家店呆的时间比较长,第一次把那种听得耳朵起茧的、边喝咖啡边写稿的生活切实体验了一番。还真别说,惬意,何况这家店的咖啡还挺好喝:
先点了杯手冲帕卡马拉——我三四年前特别喜欢的豆子,这两年喝的少,但是再次品尝还是蛮喜欢它的芳香和略酸的口感。毕竟我就是念旧的人,哈哈。说起来不光喜欢喝,其实我也很喜欢烘帕卡马拉豆,或许因为颗粒饱满,总之莫名地特别有成就感……
坐得时间挺长,而且开始的一个多小时里好像算上我就两桌客人,为了表现得友好,我又点了杯 Espresso。品相香气都挺好,但是喝上去比想象中酸了一点。果然在浓缩上我还是喜欢保守点的醇厚、浓郁口感。
整个过程,店里的咖啡师们一直在练习,手冲练了之后还拿纸杯让客人品尝,意式机好像也没停着,一直在制做,几个咖啡师凑一起试杯……值得敬这些称职的咖啡师们一杯。
然后又接连去了几家。但是有几家因为店里人多不方便,我就没有拍照。
并不是专为探店、写推荐或测评文字而来,而且其实我觉得作为经营者,也不会有专门做出难喝的咖啡来招待客人这种扭曲想法。所以相比挑剔咖啡,我更愿意在探店的时候去留意这些店家、咖啡师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这绝对不是一种老好人心态,而是,如果没有这种态度,逛咖啡馆时容易陷入迷惑。比如躲在北京某条胡同里的某家店,好多朋友推荐我去,而且狭窄的店里坐满了客人。出品照我来看应该算是在这几天逛的大约十家店里平均水准之下的了。难道那些推荐这家店的人都是瞎子?
当然不是。他们家的咖啡师是我逛的这几家里交流最得体的——不是特别高端的店里那种矜持优雅,也不是另一个极端的热情似火。包括察言观色看出我并非北京当地的客人,所以问我从哪里来,还有交流对咖啡豆风味的了解程度给出适当的品尝引导,直到最后询问反馈和道别。这家的咖啡师都做得无可挑剔。
什么时候这些都被排除在咖啡馆水准的评判指标之外了呢?当我们一味挑剔咖啡馆的咖啡做得不够极致的时候,我想也该想一下,为什么一定要那样。是不拿世界冠军就没资格做咖啡师?还是没有顶尖品鉴能力就不准去咖啡馆喝咖啡?
这其实也是我一直以来逛馆子的秘诀:带着欣赏的心去看每一家不同的店有什么特色,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在一家以咖啡师态度蛮横「著称」的店里,我却和年轻的咖啡师交流得很融洽,而且她一直让我感觉很温柔,甚至我们还就那个蛮横的「江湖传闻」探讨了一番。
这家店里我喝了杯一百多块的精品豆手冲,价格着实不低,看得出咖啡师很用心地操作,风味也的确很棒,可以说物有所值,害我不停感叹好豆子的确不一样。以至于后来又买了一大批好贵的生豆,这是后话,等我以后慢慢烘出来。
说起来,这几年每年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跑一下北京、上海。就像逛咖啡馆一样,看每个城市的不同风情,也蛮有趣。而且有些地方——不见得非要是景点,或许只是个歇脚处,去个几次,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心境,对比此时彼时,也会让自己有不一样的体悟。
到了不同城市,出行我都特别喜欢公共交通,虽然这一次在北京遭遇了堵公交一个小时的惨剧,但是依然觉得很有意思。游山观水很好,但是单纯地去当地人最多的地方看看那里的人都怎么生活也很好,对我来说这些都属于旅游的乐趣。
特别鸣谢阚欧礼老板,在百忙之中邀我去喝咖啡,但是因为行程仓促,最终没能得见,遗憾啊!但是给我预留的咖啡我喝了,下次换我请。😋